1934年冬汇利资本,湘江边上寒风刺骨。“聚奎同志,你的动作很快嘛!”毛主席握着他的手,眼里带着赞许,但语气却透着一股子凝重,“记住,一定要快,咱们一纵的命,就交给你了!”
这可不是一句普通的勉励。此时的中央红军,刚刚经历湘江血战,正处在长征以来最危急的关头。前有粤军布下的重重碉堡,后有国民党中央军的穷追不舍,部队的士气和体力都到了一个极限。而李聚奎,时任红一军团第一师师长,他的任务,就是率领部队充当整个中央纵队的“开路先锋”,像一把尖刀,撕开敌人的第三道封锁线。这任务,说白了,就是提着脑袋为大部队蹚出一条活路。
在地图前,周恩来副主席亲自为他分析敌情,指点路线。临行前,毛主席又特意把他拉到一边,说了一句让他记了一辈子的话:“聚奎同志,具体路线你们自主把握,大路能走就走,不能走哪怕走小路、爬山都行,切记不要干等指示,以免贻误战机!”这在当时,是何等的信任和放权!李聚奎二话没说,上马扬鞭,率部冲了出去。最终,他不负众望,硬是带着部队在敌人密不透风的防线上凿开了一个口子,护送中央纵队安全通过。
毛主席为什么对他如此信赖?这份沉甸甸的托付,其实早在四年前就埋下了种子。
1930年,红一方面军合编后,准备攻打长沙。当时军中不少人情绪高昂,认为拿下长沙易如反掌,甚至有人在会议上放出豪言:“我们三军团自己去打都不怕,你们一军团要是害怕汇利资本,就躲在一旁!”李聚奎当时只是红三军团里的一名支队长,但他敏锐地感觉到事情不对劲。毛主席当时就明确反对,认为敌我力量悬殊,强攻长沙无异于以卵击石。
然而,进攻的命令还是下来了。结果正如毛主席所料,红军在坚固的城防和优势兵力面前损失惨重,被迫撤退。这次惨痛的教训,让李聚奎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毛主席战略眼光的超凡之处。他明白了,打仗不光靠一股子猛劲,更要靠脑子,靠对全局的精准判断。从那一刻起,毛主席的军事思想,就像一颗钉子,牢牢地钉在了他的心里。
一个人的本事,并不会只体现在一个方面。李聚奎不仅能打硬仗、当先锋,还能办“奇案”,当“侦探”。
时间来到1946年,国共军调期间。叶剑英找到李聚奎,派他去处理一件棘手的摩擦事件。国民党方面诬告我军在北平南部某村庄违反停战协议,主动挑起事端。李聚奎临危受命,与美方代表、国民党代表一同前往现场调查。一进村,就看见一群百姓跪地哭诉,场面搞得很大。但李聚奎心细如发,他发现,这些百姓在面对我方人员搀扶时很自然,但国民党士兵一靠近,他们眼神里就流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畏惧。
他不动声色汇利资本,继续勘察。国民党代表很快从地里刨出几个弹壳,言之凿凿地说是八路军留下的。李聚奎接过来,就着光线一看,心里就有数了。弹壳上那层薄薄的锈迹,绝不是一两天内能形成的。接着,他们又被带到一处被烧毁的房屋前,对方声称是我军放火烧的。可李聚奎走进旁边一间据称被“洗劫”过的屋子,发现炕上积着厚厚一层灰,显然很久没人住过,但炕下却散落着几张崭新的杂志和一些新鲜的花生壳。
一切都了然于胸。李聚奎把众人请出来,不急不慢地将自己的发现一一道来:“各位代表,这生锈的弹壳,像是昨天才打出来的吗?这积满灰尘的屋子,怎么会有这么新的杂志和花生壳?还有门口的百姓,他们对谁亲近、对谁畏惧,难道还不够清楚吗?”一番有理有据的分析,说得国民党代表哑口无言,美方代表也只能耸耸肩,一场精心策划的栽赃闹剧就此收场。叶剑英听闻后,拍着他的肩膀大笑:“你这头一仗,打得真响亮!”
这种既能冲锋陷阵,又有缜密心思的将才,在哪个时期都是宝贝。新中国成立后,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勤补给成了天大的难题。志愿军几十万大军在前线,吃什么、穿什么,都系于后方一线。毛主席亲自点将,让李聚奎出任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挑起这个重担。可以说,他就是志愿军的“粮草官”。“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担子有多重,不言而喻。值得一提的是,那个解决了志愿军燃眉之急的“炒面”方案,正是在他的主持和建议下,才得以迅速推广,保障了前线战士的战斗力。
遗憾的是,正因为李聚奎后来服从组织安排,转战地方,投身到了新中国的石油工业建设中,暂时离开了军队,所以才错过了1955年的首次授衔。
时间来到1958年,当李聚奎重返军队时,授衔问题摆在了中央军委的面前。这事儿还真有点难办。论资历,他当师长的时候,后来被评为大将的谭政还是他的部下;论战功,从红军时期到解放战争,再到抗美援朝,他功勋卓著。可大将名额已满,再评不合适。给他评个上将吧,又似乎委屈了他。
工作人员拿不准主意,只好把草案报到了毛主席那里。毛主席看完,拿起电话直接打给了李聚奎,想听听他本人的意见。电话那头,李聚奎的回答朴实得让人动容:“主席,我身体还好。军衔嘛,就低不就高,请您和军委的同志裁定就行!”没有一句牢骚,没有半点计较。
放下电话,毛主席笑着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了那句分量极重的话:“你可不要小瞧了他哟,没有他,咱们新中国说不得要晚成立10年咧。”随即,大笔一挥,在授予李聚奎上将军衔的申请上批示:“同意!”
李聚奎的一生,就是对“革命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这句话最生动的诠释。从战场上的开路先锋,到谈判桌上的智勇代表,再到和平建设时期的后勤主官和石油工业的拓荒者,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心中装的永远是国家和人民。这样一位“高配置”的上将,他的价值,又岂是一个军衔所能完全概括的呢?
一兆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