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稿】融金牛
在近日落幕的瑞士洛桑国际设计双年展上,中国青年玻璃艺术家林晓阳凭借其突破性的吹制技法与前卫设计理念,一举斩获“创新工艺设计金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玻璃艺术家。这一成就不仅为传统玻璃工艺注入现代活力,更在国际设计舞台上展现了中国青年创作者的非凡实力。
突破传统:以科技重构玻璃艺术边界融金牛
林晓阳的获奖作品《光隙》系列,以“动态光影”为核心概念,通过自主研发的“悬浮熔融吹制技术”,将玻璃的透明性与流动性推向全新维度。传统玻璃吹制依赖重力塑形,而林晓阳团队历时三年研发的磁悬浮辅助装置,使熔融玻璃在无接触状态下自由延展,形成如液态光般流动的曲面结构。配合嵌入式光纤导光系统,作品在光线照射下呈现瞬息万变的色彩层次,仿佛将凝固的时间与流动的光影封存于玻璃之中。
展开剩余58%评审团主席、瑞士设计博物馆馆长艾琳·穆勒评价道:“《光隙》系列颠覆了玻璃作为静态材料的认知融金牛,其技术突破性与艺术表达力达到完美平衡,为当代工艺设计开辟了新路径。”据组委会透露,该作品从全球3000余件参选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本届双年展最受瞩目的技术美学典范。
青年力量:传统工艺的现代化转译
现年32岁的林晓阳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玻璃艺术专业,2018年创立“璃界实验室”,专注于玻璃材料与数字技术的跨界研究。他表示:“中国有着千年玻璃吹制历史,但现代设计语境下,传统技艺需要与科技、人文深度融合。”在《光隙》创作中,团队不仅运用3D建模预演玻璃形态,更借鉴中国古代青铜器“失蜡法”的分层铸造原理,解决超薄玻璃结构的承重难题,最终实现0.3毫米级精度的工艺控制。
这种“古法新用”的创作逻辑,恰与中国美协工艺美术艺委会主任潘鲁生提出的“活态传承”理念不谋而合。潘鲁生指出:“林晓阳的作品证明,传统工艺的现代化不是对历史的背离,而是通过技术赋能激活文化基因,让古老技艺在当代语境中重获生命力。”
国际认可:中国设计话语权提升
洛桑设计双年展被誉为“设计界的奥林匹克”,其奖项历来被视为行业风向标。林晓阳的获奖,是继2019年中国建筑师王澍获普利兹克奖后,中国创作者在工艺设计领域获得的又一国际顶级荣誉。据统计,近五年中国设计师在该奖项的入围率从8%跃升至23%,折射出中国设计从“制造输出”向“创意引领”的转型态势。
目前,《光隙》系列已被瑞士设计博物馆永久收藏,并获邀参加2025年米兰设计周个展。林晓阳透露,团队正与华为材料实验室合作研发智能调光玻璃,计划将艺术创作中的技术积累转化为民用产品。“我们希望证明,工艺设计不仅能创造美学价值,更能推动产业升级。”他说。
从千年窑火到磁悬浮熔炉,从手工匠人到科技艺术家,林晓阳的创作轨迹印证着中国设计界的代际更迭。当传统技艺邂逅前沿科技融金牛,当东方美学对话国际语境,中国青年创作者正以创新为笔,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设计叙事。
发布于:河北省一兆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